旗帜鲜明地反对标签起链接的作用

开门见山,对于本文标题的论述,我给出的最根本的理由就是:标签(tab)不只是一个标签那么简单,它更包含着底下的内容区域。所以请首先搞清标签的结构

也许我这么描述不太容易理解,那么下面这张图应该能让我的想法一目了然了。

其实,这种标签页的设计应当是来源于传统资料夹的外观。或许大家没见过实物,但一定见过 Mac 或 Windows 系统中文件夹的图标,这是一个根据现实物体进行设计的隐喻(如下图)。

这些标签实际是起引导作用。想像一下,当你找到了标签之后,拿住它一拎,随之而出的一定是一个文档袋,而不会仅仅是那个标签——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心理期待。

这种设计,在自 Windows 7(或Office 2007)以来,已经成为了被微软普遍运用,并命名为 Ribbon UI。

在使用此类设计时,每个标签之下,都有一个对应的功能区域。

所以,当点击标签之后,若弹出的是一个视窗,那么用户便会感到困惑,因为这违背他们的心理预期。虽然多数情况下这对实际的使用影响不大,但就整体的设计框架而言,显然不够严谨。

对于同样的操作却带来了不同的效果,明显是犯了对功能定义不清的问题。再举个类似的例子,在 Windows 系统下,直接拖动一个档到一个资料夹内,同时包含「复制」或者「移动」两种不同的结果,所以用户在使用这个功能时就会产生困惑。毕竟让用户进一步去判断什么时候会产生「复制」的效果,而什么时候会产生「移动」的效果过于复杂了(解答:在同一硬盘分区内的跨文件夹拖动起「移动」的作用,而再不同硬盘分区或不同硬盘间跨文件夹拖动起「复制」的作用)。

这样的问题现在普遍存在,比如中国的某款知名软件:

在上图中,当用户点击顶部的功能导航按钮时,心理期待的是当前的界面发生变化,在现在的视窗中就能有所显示并完成操作。但在实际使用中,当用户点击了标签按钮之后,一些会带来这样的效果,另一些(如「软件管家」)点击后却会弹出一个新的视窗。

在这里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,如果是下面这样,软件的交互设计规范就更趋于统一。

综上所述,界面元素中,各个部分各具其职,更当各司其职(哪怕对实际使用影响有限)。若非如此,元素的功能定义没有标准,这种糟糕的习惯将让未来的交互设计之路寸步难行。

所以,尽管吹毛求疵,但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标签起连结的作用。

Share on

Leave a comment: